走进南宫28
NEWS南宫28引领MST技术创新,提升10类分子互作效率300%
来源:万宇义 日期:2025-03-29首先,我们来了解微量热泳动(MST)实验的原理。微量热泳动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检测方法,通过测量生物分子在温度梯度中电泳迁移率的变化,来分析分子间的结合与解离过程,获取关于分子相互作用模式和动力学常数的信息。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长1480nm的红外激光通过分色镜照射样品毛细管。样品中的水分子吸收红外光后加热,从而形成温度梯度。聚焦的红外激光加热毛细管中的溶液,同时通过hotmirror检测荧光信号。荧光信号通过光学二极管成像,随后将加热中心的标准化荧光与时间进行绘图分析。
随着温度的上升,荧光信号会下降,受热的荧光分子向低温区域迁移。在这一过程中,荧光分子起初是自由且均匀分布的,受到热泳动的影响,从加热区向周围区域移动,同时还受到浓度梯度和质量扩散力的作用。最终,这些分子在热泳动和质量扩散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状态。通过荧光染料标记、荧光融合蛋白和色氨酸自发荧光等手段,能够检测和量化分子在微观温度梯度场中的定向移动,从而分析样品中分子之间的互动力。
微量热泳动技术适用于各类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蛋白质、小分子、多肽、核酸、脂类和离子等。例如:
研究方向包括自噬与溶酶体靶向降解、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以及中药成分的靶点鉴定等,这些研究能够深入揭示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靶向雄激素受体的液-液相分离特性,为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例如,植物对硝态氮的感知与反应机制、铜元素对水稻抗病毒能力的调节等,为植物免疫及其抗病机理提供新的视角。
研究聚焦于植物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及小肽对受体激酶调控的影响,为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信号提供基础。
研究动态调控机制,例如,蛋白酶体与去泛素化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理解细胞内蛋白质降解及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南宫28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微量热泳动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更精准的实验手段,提升科学探索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涉及各类目标分子的结合类型与机制,展示了微量热泳动技术强大的研究潜力。这些研究不仅为基础生物学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
13807091517
总部地址:南昌牧野区吉街道85号